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 > 佛學講座> 與法相會英文講座 俳句如是觀

佛學講座

字級

與法相會英文講座 俳句如是觀

【人間社 潘青霞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報導】 2025-09-03
佛光山西方寺於8月29日舉辦「與法相會」英文講座(Thank Buddha It’s Friday, TBIF),主題為「『如是』智慧:以腦科學觀芭蕉俳句詩心」(Experiential Wisdom of “JUST THIS”: the Neuroscience of Basho’s Haiku Composition)。講座邀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(SDSU)哲學教授 Dr. Sandra A. Wawrytko 主講,說明日本詩人松尾芭蕉(Matsuo Basho)如何透過俳句(Haiku)創作,實踐「如是」,體驗如實觀察、超越分別的境界,並探討其與現代神經科學的契合。當日線上與現場共45人參與。

Dr. Wawrytko曾任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,專精於佛、道教的認識論及美學,並探討其與認知科學、神經科學的交互關係。擁有超過35年在亞洲教學與旅行的經驗。自2009年起,俳句創作已在聖地牙哥州立大學(SDSU)的十多門課程中使用,並在台灣佛光山叢林學院國際學部的兩門課程中引入。

「何謂 lākṣaṇa?」Dr. Wawrytko 指出,lākṣaṇa 一詞在佛門指迷惑的覺知(deluded awareness),其構成要素可以包括思想、感知、記憶、夢境、情緒,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覺知。而「如是」則指直接、無分別、不加判斷、不起反應的察覺,如佛陀指導的「無所住行」教義,在每一個感知過程中,應保持對當下的正念(mindfulness),而不加以評價或執著。

Dr. Wawrytko 表示,神經科學研究顯示,從左腦偏向批判性處理的模式,轉向右腦整體性、專注當下的覺察,更能超越主觀執著,以更清晰與正念的方式面對世界,這與芭蕉的詩作實踐不謀而合。芭蕉指出,俳句創作必須在瞬間完成,就像樵夫砍倒巨木,或劍客飛身向敵人躍去,也像用鋒利的刀切熟透的西瓜,或大口咬下一顆梨子。透過這種瞬間、直接的創作方式,芭蕉實踐對當下的敏銳感受與專注,體驗「如是」的智慧。

芭蕉的作品多描寫自然,富含洞察力、創新與禪意,正如他自述:「不要追隨古人詩人的足跡,而要尋找他們所尋求的。」Dr. Wawrytko 除了分享芭蕉的經典俳句「路旁的木槿花,我的馬吃掉了。」以及「古老的池塘,青蛙跳入水中,水聲響起!」也介紹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學生的俳句習作「聽而忘之,眼見才留心,行中領悟。」

在講座尾聲,聽眾針對左右腦的特性,以及藝術、語言、圖像對腦部的影響提出問題與反饋,並討論如何加強右腦功能。
12345678910第1 / 210頁
追蹤我們